top of page
purplesmiling

打造投資腳本 穩定面對市場起伏

最近聽來賓聊到一份國人消費理財的調查,結果顯示國人普遍對「風險規劃」(保險)意識最高,表現最差的則是「投資規劃」。看到這結果我脫口說出:「不會吧!現在買基金、股票、ETF的人不少啊!」來賓回應:「有投資,跟有『投資規劃』是兩件事。」


聽到這裡我懂了,國人缺乏的是屬於自己的「投資腳本」。有腳本有什麼好處呢?試想:如果你原本設定好5年存200萬元,但執行第二年就遇到了大空頭年,帳上因此轉負,一般人可能就此害怕收手不投資了,但你因為知道自己如果按部就班,5年後可達成目標,心態上應該就可以較平穩、健康地看待。


對我來說,「投資規劃」除了是幾年後要存到多少錢的數字目標外,對於未來局勢可能的變化,要做哪些因應,也是我會預先思考的腳本。例如,美國聯準會9月正式降息了,這也象徵著一次景氣循環的重要轉折時刻,我找出了1980年以來9次降息循環歷史數據,結果顯示,過去平均進入降息循環後,每次降息周期約488天,相當於一年又4個月,平均降息幅度為4.35%,所以大致可把它視為從今年9月開始到明年底的投資規劃。


再來看不同商品走勢,結果發現,不論是預防性降息情境,或真正經濟衰退前降息情境,美國公債與投資等級企業債,相對於現金都還是有雙位數以上的超額報酬。但意外的是,近來很夯的黃金,反而都是負報酬表現。


當中差異最大的就屬股票了。若是預防性降息,美國和全球股票相對於現金,在降息周期裡至少都還有16%以上漲幅空間;然而若是經濟衰退的情境,一跌可就是23%以上的跌幅。


對我來說,景氣向上的承平多頭時期,原則上我不太會去動資產配置的比例,頂多就是定期再平衡。但在景氣的轉折時刻,關鍵的股票比重,我覺得就需要多用點心了。


我會緊盯美國每月公布的經濟領先指標數據,用每月變化來觀察,若領先指標出現明顯下滑時,我會適時地降股增債,畢竟「在驚濤駭浪的海水中,我們應該比的不是誰的游泳技巧比較好,而是誰根本不在海裡。」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