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債配置有最佳比例嗎?許多人參考的是這個簡單也直覺的公式:「100-年齡=股票的比例」,例如30歲的年輕人可以把70% (100-30=70)的資產投資於風險高、報酬也較高的攻擊型股票,30%為穩健資產,如債券或現金。當年紀越來越大,就按公式提高穩健資產的比重。
現今也有不少聲音認為,隨著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持有股票的比例應該增加10%,那麼公式就變為:「110-年齡」,同樣是30歲的年輕人,就會變成持有80%的股票,20%債券或現金。
當然這些建議都只是提供一個參考,大家還是要依據自己可承受風險的能力來調整。我個人債券比重低於10%,主要是我認為,根據過往的歷史資料,股票的報酬率遠遠優於債券,自認承受風險波動的能力較大,為追求報酬,因此選擇這樣安排。
不過前些日子和一位前輩聊天後,我對於股債配置最適比例有了新的體悟。「有沒有想過用人生狀態來評估?」這位前輩在33歲時創業,從創業那天開始,他把個人投資的金融商品轉為保守,除了持有60、70%以上的債券、現金之外,股票也選擇防禦型股票而非成長科技型股票。他認為,即使當時他還很年輕,但這時金融市場過大的波動都會影響到他衝本業工作的心情,因此做這樣的安排。
之後隨著事業上軌道,45歲後的他才開始在個人投資上變積極,不只配置轉為股票為主,更直接以個股操作為主。然而最近他又再一次把投資部位轉為保守,原因是他父親罹癌,需要長時間進出醫院,照顧病人是辛苦的,這時候若還要面對過大的資產波動,他認為只會讓人身心都承受更大痛苦,因此他的資產配置比例再度趨於保守。
這和我們傳統理解的股債資產配置想法不同,但似乎也挺接地氣的。資產配置沒有最佳比重,所謂的最適宜比重不就是根據每個人不同人生階段、遇到不同生活情境時做調整?這也讓我想起,我有位在PCB產業工作的朋友,他說自己雖然身處PCB產業最了解這產業的景氣脈動,但投資上他絕不碰這產業的股票,「萬一碰到PCB業景氣低迷,我工作和投資都在同一個籃子裡是很危險的事!」這些對話都提供了我新一層思考,也跟各位讀者分享。
Comments